周易孔義集說卷四
光祿寺卿沈起元撰
上經(jīng)
?【離下乾上】
中爻巽乾。
《程傳》:同人與否義相反,又世之方否,必與人同力,乃能有濟(jì),同人所以次否。
同人于野,亨,利涉大川,利君子貞。彖傳:同人,柔得位得中而應(yīng)乎乾,曰同人。同人曰:同人于野,亨,利涉大川,乾行也。文明以健,中正而應(yīng),君子正也。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
鄭康成曰:乾為天,離為火,卦體有巽,巽為風(fēng),天在上,火炎上而從之,是其性同于天也。火得風(fēng),然後炎上益熾,風(fēng)行無所不徧,則會(huì)通之德大行,故曰同人于野,亨。
○孔仲達(dá)曰:同人,謂和同于人。野是廣遠(yuǎn)之處,借其野名,喻其廣遠(yuǎn)。言和同于人,必須寛廣,用心無私,乃得亨通,故云同人于野,亨。與人同心,足以涉難,故曰利涉大川。與人和同,易涉邪僻,故利君子貞。
○蘇子瞻曰:野無求之地,凡從我者,皆誠(chéng)同也。
○《程傳》:至誠(chéng)無私,可以蹈險(xiǎn)難者,乾之行也。無私,天德也。又以二體言其義,有文明之德,而剛健以中正之道相應(yīng),乃君子之正道也。天下之志萬殊,而理則一。君子明理,故能通天下之志。文明則能燭理,故能明大同之義。剛健則能克己,故能盡大同之道。然後能中正,合乎乾行也。
○張子曰:不能通天下之志,不可謂正天下之心。天下之志,自是一物,天何嘗有此間別?
○楊龜山曰:文明以健,總一卦之才。中正而應(yīng),以二五言。文明而不健,則物或蔽之。中正而不應(yīng),則物或間之。同者寡矣。
○郭白雲(yún)曰:名卦不曰同天者,聖人明人道,蓋由同人則同天矣。人道以同人為大故也。
○趙復(fù)齋曰:得中應(yīng)乾,同乎天也。同乎天者,同乎人也。
○項(xiàng)平甫曰:同人,乾之九二也。見龍?jiān)谔铮率┢找玻试煌擞谝埃唷4笥校盼逡病ow龍?jiān)谔欤笕嗽煲玻试淮笥性唷M?strong>曰:同人于野,亨。此句當(dāng)連上文解之,其說謂柔得位得中而應(yīng)乎乾,故其卦曰同人,而同人之繇又曰同人于野,亨也。蓋本之以中正而無邪,行之以剛健而無欲,故能忘己而同人,又能忘人而同乎野也,故以兩曰字明之。同人以一柔為主,徒柔不能以同乎人也,必以天德行之,故雖得位得中而必應(yīng)乎乾,乃可謂之同人。至于利涉大川,則又曰此乾行也,明非柔之所能辦也。凡卦之以柔為主者皆然。履六三、小畜六四、大有六五,皆柔為卦主,而其濟(jì)也必稱乾焉。伏坎在下為川,互巽在上為舟,涉川象。
○張紫巖曰:惟貞則以我之心為天下心,將合天下之志通為一矣。離火在人,屬心為志。
○朱漢上曰:同人之義,以四言該之,文明也,健也,中也,正也。以一言盡之,正而已矣。不正則燭理必不明,行己必不剛,施諸人必?zé)o相應(yīng)之理,反求于心不能自得,其能通天下之志乎?
○鄭東谷曰:同人、大有,對(duì)變之卦。人臣為羣陽之宗,易失之私,故同人之彖爻多戒。人君為羣陽之宗,上下順從,故大有之彖爻多吉。
○馮厚齋曰:上乾,君也,天也。下離,六二在離之中,人位也。乾上離下,五陽同歸二之一隂,有以天同人之象,亦為人君同乎斯人之象,故曰同人。離中虛,有舟虛能載之象,載上三陽健于行水。
○吳草廬曰:人目所望,地連天際為野。六二下居于地,上應(yīng)乎天,故曰同人于野。
○胡雙湖曰:六畫卦,二為地位,自天視地,則地為曠野。
○胡雲(yún)峯曰:同人于野,其同也大。利君子貞,其同也正。有所同者大,而不出于正者,故又當(dāng)以正為本。
○來矣鮮曰:柔得位者,八卦正位,離在二。
○錢啓新曰:同人上體乾,此人人之天,此人人可應(yīng)而同之理。然惟離柔在于乾下,得位得中,應(yīng)得全乾之體,同得天下之人,是以謂之同人。同人于野,以明體在天宇四垂之野,人盡相見乎離,無不見,無不同矣,是之謂亨。
○易外日出而萬物相見,君子之心,如日得天下之所同。然天通天下之志以日,君子通天下之志以心。
○觀彖乾為陽爻之通稱,言五陽與之應(yīng)也,不必泥于二五之應(yīng)。不言上下應(yīng)者,居下體則但言應(yīng)而已。
按:傳有二應(yīng),應(yīng)乎乾,統(tǒng)言五陽中正,而應(yīng)專主二五。
初九:同人于門,無咎。
象傳:出門同人,又誰咎也?
王輔嗣曰:同人之始,無應(yīng)于上,心無係吝,通夫大同,出門皆同。
○楊誠(chéng)齋曰:門,室之始。初九,同人之始。吾與人曷嘗不同?隔之者門也。吾一出門,則天地四方孰不吾同者?何咎之有?
○沈守約曰:離體虛明,無偏隘之失;以剛處下,無陵犯之患。爻變?yōu)轸蓿逓殚T。
○胡雲(yún)峯曰:同人與隨,皆易溺于私。隨必出門而後可以有功,同人必出門而後可以無咎。蓋易以人名卦者有二:家人,一家之人也;同人,天下之人也。門以內(nèi)所同者,一家之人而已;出門同人,所同者一國(guó)之人也,天下之人也。
○林次厓曰:出門同人,是解同人于門,明于門為出門也。
○唐凝庵曰:門者,人我之限。拘于限,則不能同人而有咎矣。
六二:同人于宗,吝。
象傳:同人于宗,吝道也。
侯行果曰:宗,謂五也。二為同人之主,和同者之所仰也。有應(yīng)在五,過五則否。不能大同于人,則為主之德吝狹矣。所同雖吝,亦妻臣之道也。
○《程傳》:二與五為正應(yīng),故曰同人于宗。宗,宗黨也。同于所係應(yīng),是有所偏與。在同人之道,為私狹矣,故可吝。
○郭白雲(yún)曰:在卦論之,六二文明之性,固知同人之義。自爻觀之,其才至柔,安能大同于物?知同于五,不失上下之分。又以中正同中正,亦何異於宗黨同於所尊者哉?然以同人之道論之,則小而吝矣。
按:六二為同人之主,自卦義言之,則當(dāng)同于五陽。然二本隂爻,豈可泛同?若以一隂而同于五陽,則為姤之女壯。今六二中正,知同于宗而已。故周公謂之吝者,從卦義言也;孔子謂之道者,從爻義言也。
九三: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,三歲不興。
象傳:伏戎于莽,敵剛也。三歲不興,安行也。
虞仲翔曰:巽為伏,震為草莽,離為戎,巽為高。
○王輔嗣曰:貪于所比,據(jù)上之應(yīng),其敵剛強(qiáng),非力所當(dāng),故伏戎不敢顯亢,升高望不敢進(jìn)。
○孔仲達(dá)曰:安,何也,何可行也。
○崔氏憬曰:與二相比,盜憎主人,一爻為一年,自三至五,頻遇剛敵。
○蘇子瞻曰:二之同于五也,歷三與四而後至,故三與四皆欲得之。
○《程傳》:同人之時(shí),志在于同。卦唯一隂,諸陽皆欲同之。三又與比,以剛強(qiáng)居二五之中,欲奪而同之。五剛且正,其可奪乎?故畏憚伏藏也。
○《本義》:剛而不中,欲同于二而非其正,懼九五之見攻,其象如此。
○李隆山曰:天下之理,萃則必爭(zhēng)。卦以同為義,而三則伏戎,四則乘墉,五則大師克相遇,故易中必知險(xiǎn),簡(jiǎn)中必知阻。
按:變有互艮,陵象,又止而不興象。
九四:乘其墉,弗克攻,吉。
象傳:乘其墉,義弗克也。其吉,則困而反則也。
王輔嗣曰:處上攻下,力能乘墉,履非其位,以與人爭(zhēng),攻三求二,違義傷理,衆(zhòng)所不與,故弗克。
○《程傳》:三以剛居剛,故不能反。四以剛居柔,故困而能反。畏義而能改,吉宜矣。
○《本義》:欲同于二,而為三所隔,故為乘墉以攻之象。乘其墉矣,則非其力之不足,以義之弗克而不攻耳。
○郭白雲(yún)曰:九四無應(yīng),居二剛之間,為多懼之地,困窮甚矣。
○項(xiàng)平甫曰:凡爻言弗克者,皆陽居隂位,訟之九二、九四,同人之九四是也。唯其陽,故有訟有攻。唯居隂,故弗克。
○沈守約曰:離外實(shí)而衛(wèi),內(nèi)虛而容,墉之象,據(jù)三之上乘也。乾變而為巽,健而能巽,知不能克而反則之象。
○李蒙齋曰:九四雖不中正,以其乾體,故能知險(xiǎn)。履離故有明,明而知險(xiǎn),是以能止而弗攻。
○胡雙湖曰:三以四為陵,其指四也。四以三為墉,其指三也。聖人與四以吉,開自反之門。不與三者,以無君之惡尤甚也。
九五:同人先號(hào)咷而後笑,大師克,相遇。
象傳:同人之先,以中直也。大師相遇,言相克也。
張子:二與五應(yīng),而為他間,已直人曲,望之必深,故號(hào)咷也。師直而壯,義同必克,故遇而後笑。
○《本義》:中正相應(yīng),同心者也。而為三四所隔,不得其同。然理義所同,物不得而間之。六二柔弱,三四剛強(qiáng),故必用大師以勝之,然後得相遇。
○張紫巖曰:心通跡間,其憂在先道之苛。勝間何能為中直?則君臣心本相通,何憂不遇?二五俱得中位,是五之心即二心,二之心即五心,其為中直大矣。至誠(chéng)惻怛之意,發(fā)見于外,曰號(hào)咷。君臣相遇,道行天下,有足樂者,曰後笑。克,言與之者衆(zhòng),所勝在道,若師之克。離為戈兵,九五以剛處中,離體在下,羣陽從之,為大師。
○吳草廬曰:號(hào)咷者,離火之聲;笑者,兌口之說。
○胡雲(yún)峯曰:同人九五,剛中正而有應(yīng),故先號(hào)咷而後笑。旅上九,剛不中正而無應(yīng),故先笑後號(hào)咷。
○張湛虛曰:同人而曰大川、戎攻、師克,何也?同者,人之所忌也。忌同伐交,大川不足喻其險(xiǎn)。
按:六二為同人之主,故以于宗為吝。至五則彖傳所謂中正而應(yīng)者,故傳明其中直。況五陽皆同于二,五非主爻,無庸議其私暱。
上九:同人于郊,無悔。
象傳:同人于郊,志未得也。
侯行果曰:獨(dú)處于外,同人于郊也。不與內(nèi)爭(zhēng),無悔吝也。同人之時(shí),惟同于郊,志未得也。
○蔡節(jié)齋曰:國(guó)外曰郊,郊外曰野。雖在卦上,猶未出乎卦也,故止曰郊。
○楊釋褐曰:同人于野則亨,于門則無咎,于宗則吝,于郊則無悔。于宗不若于門,于門不若于郊,于郊不若于野。六爻有不能盡卦義者,同人是也。
○梁孟敬曰:同人于郊,則所同者遠(yuǎn),亦無私矣。然猶未能極乎遠(yuǎn),故不能吉亨,止無悔而已。所同者未能周天下,是其志之未遂也。
○觀彖同人之道,以于野為至。上雖當(dāng)其象,然爻德有所未備,故殺其象曰郊。郊雖未至于野,然近于野矣。于野則亨吉,曰無悔,知其志未得也。
總論
按:同人六爻不能盡卦義者,何歟?卦以二體立義,爻以爻位趨時(shí),凡以一隂一陽為主者,五爻皆從主爻而生,遠(yuǎn)近相得,不相得之義,其于二體中爻者更甚,師、比是也。然師不如比,以其在下也。至于一隂為主,隂本不如陽,下又不如上,同人以在下之隂為衆(zhòng)陽所歸,以其得中,勝于小畜之六四、履之六三。然當(dāng)同人之時(shí),五陽之欲同于二者,勢(shì)也。在二之隂不可遍同于五陽者,理也。故二之于宗,雖于同人為吝狹,而不失臣妻之道。二守于宗,三、四之爭(zhēng)起矣。五非同人之主,知中正之應(yīng)而已。既同于二,豈為大同?初、上事外,其庶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