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翻曰:大壯初之上,其德剛上也。與萃旁通。二五失位,故“利貞”。此萃五之復(fù)二,成臨。臨者。大也。至上有頤養(yǎng)之象,故名大畜也。
不家食,吉。利涉大川。
虞翻曰:二稱家,謂二五易位,成家人。家人體噬嗑食,故“利涉大川,應(yīng)乎天也”。
《彖》曰:大畜,剛健篤實,輝光日新。
虞翻曰:剛健謂乾,篤實謂艮。二已之五,利涉大川。互體離坎,離為日,故“輝光日新”也。
其德剛上而尚賢。
蜀才曰:此本大壯卦。
案:剛自初升,為主于外。剛陽居上,尊尚賢也。
能健止,大正也。
虞翻曰:健,乾。止,艮也。二五易位,故“大正”。舊讀言能止健,誤也。
不家食吉,養(yǎng)賢也。
虞翻曰:二五易位成家人。今體頤養(yǎng)象,故“不家食吉,養(yǎng)賢也”。
案:乾為賢人也,艮為宮闕也,令賢人居于闕下,不家食之象。
利涉大川,應(yīng)乎天也。
京房曰:謂二變五體坎,故“利涉大川”。五天位,故曰“應(yīng)乎天”。
《象》曰:天在山中,大畜。
向秀曰:止莫若山,大莫若天,天在山中,大畜之象。天為大器,山則極止,能止大器,故名大畜也。
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,以畜其德。
虞翻曰:君子謂乾。乾為言,震為行,坎為志;乾知大始,震在乾前,故“識前言往行”。有頤養(yǎng)象,故“以畜其德”矣。
王弼曰:四乃畜已,未可犯也。進(jìn)則災(zāi)危,有厲則止,故能“利已”。
《象》曰:有厲,利已,不犯災(zāi)也。
虞翻曰:謂二變正,四體坎,故稱“災(zāi)也”。
虞翻曰:萃坤為車,為腹;坤消乾成,故“車說腹。”腹,或作輻也。
《象》曰:輿說腹,中無尤也。
盧氏曰:乾為輿。
案:輻車之鉤心。夾軸之物。處失其正,上應(yīng)于五。五居畜盛,止不我升,故且說輻停留。待時而進(jìn)退,得正,故“無尤”也。
虞翻曰:乾為良馬,震為驚走,故稱“逐”也。謂二已變,三在坎中,故“利艱貞吉”。離為日。二至五,體師象。坎為閑習(xí),坤為車輿;乾人在上,震為驚衛(wèi),講武閑兵,故曰“日閑輿衛(wèi)”也。
利有攸往。《象》曰:利有攸往,上合志也。
虞翻曰:謂上應(yīng)也。五已變正,上動成坎,坎為志,故“利有攸往,與上合志也”。
虞翻曰:艮為童。五已之正。萃坤為牛。告謂以木楅其角。大畜,畜物之家,惡其觸害。艮為手,為小木。巽為繩。繩縛小木,橫著牛角,故曰“童牛之告”。得位承五,故元吉而喜,喜,謂五也。
《象》曰:六四元吉,有喜也。
侯果曰:坤為輿,故有牛矣。牿,楅也。以木為之,橫施于角,止其牴之威也。初欲上進(jìn),而四牿之。角既被牿,則不能觸四,是四童初之角也。四能牿初,與無角同,所以“元吉”而“有喜”矣。童牛,無角之牛也。《封人職》曰:設(shè)其楅衡。注云:楅設(shè)于角,衡設(shè)于鼻,止其抵觸也。
虞翻曰:二變時,坎為豕。劇豕稱豮。令不害物。三至上,體頤象。五變之剛,巽為白;震為出;剛白從頤中出,牙之象也。動而得位,“豮豕之牙,吉”。
《象》曰:六五之吉,有慶也。
虞翻曰:五變得正,故“有慶也”。
崔覲曰:《說文》:豮,劇豕。今俗猶呼劇豬是也。然以豕本剛突,劇乃性和,雖有其牙,不足害物,是制于人也。以喻九二之剛健失位,若豕之劇,不足畏也;而六五應(yīng)止之易,故“吉有慶矣”。
案:九二坎爻,坎為豕也。以陽居陰,而失其位,若豕被劇之象也。
虞翻曰:何,當(dāng)也。衢,四交道。乾為天,震艮為道。以震交艮,故“何天之衢,亨”。上變,坎為亨也。
王弼曰:處畜之極,畜極則亨。何,辭也。猶云何畜,乃天之衢亨,道大行也。
《象》曰:何天之衢,道大行也。
虞翻曰:謂上據(jù)二陰。乾為天道,震為行,故“道大行矣”
《序卦》曰:物畜然后可養(yǎng),故受之以頤。頤者,養(yǎng)也。
崔覲曰:大畜剛健,輝光日新,可以觀其所養(yǎng),故言“物畜然后可養(yǎng)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