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易象義:元丁易東撰。十六卷。《四庫全書》錄《永樂大典》本。此書據《易》象以明義,故名曰《象義》。全書取象之例凡十二,為本體、互體、卦變、正應、動爻、變卦、伏卦、互對、反對、比爻、原畫、納甲等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指出:“其于前人舊說,大抵以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、朱震《漢上易傳》為宗,而又謂李失之泥、朱傷于巧。故不主一家。如卦變之說,則取邵子、朱子;變卦之說,則取沈該、都絜;筮占之說,則取朱子、蔡淵、馮椅。遠紹旁搜,要歸于變動不居之旨,亦言象者所當考也。諸家著錄,多作十卷;惟朱睦?《授經圖》作《易傳》十一卷,焦竑《經籍志》作《易傳》十四卷。考易東所著,別無《易傳》之名,蓋即此編。朱氏并其《論例》一卷數之,為十一卷;焦氏又并其《大衍索隱》三卷數之,遂為十四卷耳。朱彝尊《經義考》作十卷,注曰:‘存’。然世所傳本殘闕特甚,僅存十之二、三,又非彝尊之所見。惟散見《永樂大典》中者排比其文,僅闕《豫》、《隨》、《無妄》、《大壯》、《睽》、《蹇》、《中孚》七卦及《晉》卦之后四爻,余皆完具。與殘本互相參補,遂還舊觀。以篇頁頗繁,謹析為一十六卷,以便循覽。原本附有《大衍策數》諸圖,多已見《大衍索隱》中,今不復錄。其《論例》一卷,自述撰述之旨頗備,今仍錄以弁首焉。”按,余嘉錫《四庫提要辨證》云:“瞿鏞藏有宋刻殘本,《四庫》本所闕《豫》、《隨》、《無妄》、《大壯》、《睽》、《蹇》、《中孚·象傳》注及《系辭上》‘彖也者,言乎其失得’至‘各指其所也’之注,宋本皆全。瞿氏錄其文入《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》卷一。好事者若刻此書,可據以補入。惟《四庫》本《豫》、《隨》、《無妄》經注之闕也,瞿氏宋本亦闕,則終無可考焉。”又按,北京圖書館今藏此書元刻本,題《周易象義》十二卷,有清季錫疇校語,可資參考。
此書因易象以明義,故曰“象義”。其取象之例凡十二:本體,即乾天坤地之類;互體,即雜物撰德之旨;卦變,“彖”所謂大往小來、“傳”所謂柔來文剛。剛上文柔是也;正應,即“傳”所謂剛柔內外之應是也;動爻,陽老即變為陰,陰老則變為陽是也;變卦,即《左傳》所載古人占筮之法。乾之□乾之同人是也;優勢,乾則伏坤,震則伏巽,“說卦”所謂天地定位、雷風相薄是也;互對,即漢儒之旁通,卦義與伏,而有本體全體之異;反對,損之于益,五二之辭同,央之與□,四三辭同,可以類推者是也;比爻,初比二,二比三是也;原畫,陽皆屬乾,陰皆屬坤是也;納甲,蠱之先甲、后甲,巽之先庚、后庚是也。取前人之說,大抵以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、朱震《漢上易集傳》為宗。但又認為李氏過于拘泥,朱氏過于奇巧。故不主一家。如卦變之說則取邵雍、朱熹,變卦之說則取沈該、都杰,筮占之說則取朱熹馮椅、蔡淵等等。旁搜博引,頗具特點。此書為宋儒解《易》的最后幾部著作之—,故作者能夠飽覽前人之說,并可綜合比證,使其說解時見新意。尤其是說解互對之說,繼承并發展了漢儒所倡導的互卦觀點。進一步擴大了易卦的應用范圍,對后世有一定的影響。書成后。諸家注錄多作十卷,唯朱睦□《授經圖》做十二卷,焦□《經籍志》作十四卷,乃并其《論例》一卷及《大衍索隱》三卷而為之。傳本罕見,并內容僅存全書三分之—。清修《四庫全書》,館臣從《永樂大典》有關備韻中輯出,僅缺豫、隨、無妄、大壯、睽、蹇、中孚七卦及晉卦之后四爻,遂析作十六卷、并刪夫于書內曼見的大衍策數諸圖,卷首仍列其《論例》—卷。有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丁易東,生卒年不詳,南宋末經學家。字漢臣,號石壇。常德武陵(今湖南常德)人,一作龍陽(今湖南漢壽)人。咸淳進士,官至翰林編修。入元屢征不仕,筑石壇精舍,教授生徒以終。生平研治《易》學,論《易》主張義理與象數并重。認為《易》之取象無非本體、互體和伏體三體,體雖有正有變,但皆由三體變化而得,故論述《周易》須綜括三體,結合正變,才能探明易象本旨。又認為大衍五十或四十九皆由天地之數合衍而成,遂自然而成偶數或奇數,頗簡易明白。著有《道德真經集義》三十一卷,劉惟永、丁易東纂。《續修四庫全書提要》稱其“所取者,今多散佚,其可珍貴,自不待言。即其存者,亦可藉以校訂。《大衍索隱》三卷,有《永樂大典》本,《四庫全書》本,國家圖書館藏有清抄本。《周易上下解殘本》四卷,《四庫全書》存目著錄。 《周易傳疏》。《周易象義》十六卷,原書已佚,據《永樂大典》輯佚成,收入《四庫全書》中。國家圖書館藏有元刻本十二卷。《丁山長詩》一卷,有清嘉慶三年(1798)南沙席氏刻《元詩選》本。
周易象義十六卷,宋丁易東撰。易東字漢臣,武陵人,仕至朝奉大夫、太府寺簿兼樞密院編修官。入元不仕,教授鄉里以終。是編因易象以名義,故曰象義。其取義之例凡十有二:曰本體,即乾天坤地之類;曰互體,即雜物撰德之旨;曰卦變,彖所謂大往小來,傳所謂柔來文剛,剛上文柔是也;曰正應,傳所謂剛柔內外之應是也;曰動爻,陽老則變為隂,隂老則變為陽是也;曰變卦,左傳所載古人占筮之法,曰乾之姤、乾之同人是也;曰伏卦,乾則伏坤,震則伏巽,說卦所謂天地定位,雷風相薄是也;曰互對,即漢儒之旁通卦義,與伏通而有本體、全體之異;曰反對,損之與益五二之詞同,夬之與姤四三之辭同,可以類推者是也;曰比爻,初比二、二比三是也;曰原畫,陽皆屬乾,隂皆屬坤是也;曰納甲,蠱之先甲、後甲,巽之先庚、後庚是也。其于前人之舊說,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、朱震漢上易傳為宗,而又謂李失之泥,朱傷于巧,故不主一家。如卦變之說,則取邵子、朱子;變卦之說,則取沈該、都潔;筮占之說,則取朱子、蔡淵、馮椅。遠紹旁捜,要歸於變動不居之旨,亦言象者所當考也。諸家著録,多作十卷,惟朱睦?授經圖作易傳十一卷,焦竑經籍志作易傳十四卷。考易東所著,別無易傳之名,蓋即此編。朱氏併其論例一卷數之,為十一卷;焦氏又併其大衍索隱三卷數之,遂為十四卷耳。朱彝尊經義考作十卷,註曰存,然世僅存十之二三,又非彝尊之所見。惟散見永樂大典中者,排比其文,僅缺豫、隨、無妄、大壯、暌、蹇、中孚七卦及晉卦之後四爻,餘皆完具,與殘本互相參補,遂還蒨觀。以篇頁頗繁,謹析為一十六卷,以便循覽。原本附有大衍策數諸圖,多已見大衍索隱中,今不復録。其論例一卷,自述撰著之旨頗備,今仍録以弁首焉。
【書籍別稱】:周易象義、易象義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21冊?經部15?易類
清朝程廷祚撰。廷祚字綿莊,號青溪,上元人。是編因桐城方苞《緒論》,以六條編纂諸家之說。一曰正義,諸說當於《經》義者也。二曰辨正,訂異同也。三曰通論,謂所論在此而...
周易尚氏學內容簡介: 《周易尚氏學》是對《周易》包括《易紀》全文的注釋。作者繼承象數學的傳統,認為《易》辭皆觀象而累,故重在以象釋《易》。除了依據《易傅》所取象...
[清]陳夢雷撰《周易淺述》介紹: 〖周易淺述〗八卷。清陳夢雷(1651—1741)著。夢雷字省齋。一字則震,晚號松鶴老人,侯官(今福建閩侯)人。康熙初進士,官翰...
〖周易爻變義蘊〗四卷。元陳應潤撰。應潤,浙江天臺人,生平不得詳知,《黃華集》錄有此書序,記應潤字澤云,延□間由黃巖文學起為郡曹椽,數年后調明椽,至正乙西(134...
點校信息 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 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 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30冊?經部24?易類 本書介紹 明代崔銑研究《周易》的著作。共5卷。...
〖葉八白易傳〗(一名《八白易傳》)十六卷。明葉山(1504-?)撰。葉山字八白,里籍不詳。據作者自序;十歲始讀《周易》,越十年能壓學究語。嘉靖二十二年(1543...
易翼述信清王又樸撰。十二卷。《詩禮堂全集》本。此書解《易》,專主《十翼》之義,而兼采諸家之論以為說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指出:“是編經傳次序,悉依王弼舊本,而冠以讀...
書籍介紹 三卷,明高攀龍著。自序以為,其知易知,其能簡能, 易簡則天下之理得。故詮釋《易》義,每條不過數言。主旨以天下有非易之心,而無非心之易,故貴于學。學之所...
[宋]沈該撰《易小傳》書籍介紹 《易小傳》共六卷,宋沈該著。此書以正體發明爻象之旨,以變體擬議變動之意,以求合于觀象玩辭,觀變玩占之義。其論占全用《春秋左氏傳》...
[宋]項安世撰《周易玩辭》書籍介紹 十六卷,宋項世安著。書成于嘉泰二年(1202年)。本書專門闡釋《周易》象辭。南宋慶元年間,項安世謫居江陵,杜門不出,專攻四書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