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卷,元趙汸著。《經義考》載此書為八卷,但舊抄止四卷,首尾完備,不似有闕佚,或后人合并八卷為四卷。原書上有讀者題記,節節用細字標題,詳其詞意,但無所發明,清代刻版已削去。其大旨本宋人緒論,著重義理闡釋。對天道人事、吉兇悔吝反復推闡,務求明白曉暢。《四庫全書》本。此書大旨,以程頤、朱熹之“義理”學說詮釋《周易》文意,間亦兼采邵雍“先后天”之學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指出:“此書大旨源出程、朱,主于略數言理。然其門人金居敬《跋》,稱其‘契先天內外之旨,且悟后天卦序之義’,則亦兼用邵氏學也。
元趙汸撰。汸字子常,休寧人。師事黃澤,受《易象》、《春秋》之學。隱居著述,作東山精舍以奉母。洪武二年召修《元史》,不愿仕,乞還。未幾卒。事跡具《明史·儒林傳》。此書大旨源出程、朱,主於略數言理。然其門人金居敬《跋》,稱其“契先天內外之旨,且悟后天卦序之義”,則亦兼用邵氏之學也。《經義考》載八卷,此本舊鈔止四卷,然首尾完具,不似有所闕佚,或后人合并歟?原書上方,節節標題細字,詳其詞意,不類汸筆,或后來讀者所題識,於《經》義亦無所發明。今并從刪削。汸平生學力,多在《春秋》,所著說《春秋》之書亦最多,并已別著於錄。其說《易》只有此本,流傳頗罕。其中詮釋義理,大抵宋儒緒論為多,不及其《春秋》諸書之深邃。然其於天道人事、吉兇悔吝之際,反覆推闡,亦頗明暢。觀其名書曰《文詮》,其宗旨固可見矣。
趙汸[公元一三一九年至一三六九年],字子常,休寧(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)人。生于元仁宗延佑六年,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年,年五十一歲。
師事黃澤,受易象春秋之學。隱居著述,作東山精舍以奉母。洪武二年,(公元一三六九年)召修元史。不愿出仕,乞還山。未幾,卒。學者稱東山先生。汸著有《東山存稿》七卷,《周易文詮》四卷,(均《四庫總目》)與《師說》、《左氏補注》、《春秋集傳屬辭》,并傳于世。
【資料錄入】:丁不二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二十冊-經部十四易類
[明]熊過撰《周易象旨決錄》介紹 〖周易象旨決錄〗七卷。明熊過撰。熊過字叔仁,號南沙(或南沙子),四川富順人。喜靖八年(1529)進士、累官禮部祠祭司郎中,坐事...
書籍介紹 三卷,明高攀龍著。自序以為,其知易知,其能簡能, 易簡則天下之理得。故詮釋《易》義,每條不過數言。主旨以天下有非易之心,而無非心之易,故貴于學。學之所...
易翼述信清王又樸撰。十二卷。《詩禮堂全集》本。此書解《易》,專主《十翼》之義,而兼采諸家之論以為說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指出:“是編經傳次序,悉依王弼舊本,而冠以讀...
《周易義海撮要》共十二卷,宋李衡著。宋熙寧間蜀人房審權,病談《易》之家,有的泥于陰陽,有的拘于象數,乃斥去不采,而專取明于人事的百家之說,上起鄭玄、下至王安石,...
周易古經白話-劉大鈞 劉大鈞《周易古經白話解》【經傳合輯】內容介紹 《周易經傳白話解》內容簡介:《周易》是群經之首,是經典中之經典,哲學中之哲學,謀略中之謀略。...
[元]吳澄撰《易纂言》 [元]吳澄撰《易纂言》書籍介紹 〖易纂言〗十卷。元吳澄(1249-1333)撰。澄字幼清,號草廬,江西崇仁人,南宋咸淳末舉進士不第。入元...
〖周易新講義〗十卷。宋耿南仲(?—1129)撰。南仲字希道,河南開封人。元豐進士,政和中以禮部員外郎為太子右庶士,遷寶文閣直學士、在東宮十年。欽宗即位,擢尚書左...
[宋]沈該撰《易小傳》書籍介紹 《易小傳》共六卷,宋沈該著。此書以正體發明爻象之旨,以變體擬議變動之意,以求合于觀象玩辭,觀變玩占之義。其論占全用《春秋左氏傳》...
作品信息 點校狀況 作品名稱: 橫渠易說 底本出處: ?網絡通行版本 作品別名: 無 參校版本: 網絡通行版本 作者: 北宋張載 初次點校: 簡校 創作年代: ...
底本: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第35冊?經部29?易類《易象正》·十六卷(福建巡撫采進本)明黃道周撰。道周字幼元,一字螭若,漳浦人。天啟壬戌進士。崇禎中官至少詹事。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