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卷,明高攀龍著。自序以為,其知易知,其能簡能, 易簡則天下之理得。故詮釋《易》義,每條不過數言。主旨以天下有非易之心,而無非心之易,故貴于學。學之所在知非易則非心,非心則非易,易則吉,非易則兇,可見其書大旨。《四庫全書》本。此書大略抄自高氏《周易孔義》而小有刪改。全書闡釋《易》旨,兼取朱熹、陸九淵之學,以“學《易》以檢心”為主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指出:“是書詮解《易》義,每條不過數言。《自序》云:‘其知易知其能簡能,易簡而天下之理得。’
高攀龍(1562年 – 1626年),字存之,又字云從,南直隸無錫(今江蘇無錫)人,世稱“景逸先生”。明朝政治家、思想家,東林黨領袖,“東林八君子”之一。著有《高子遺書》12卷等。
萬歷十七年(1589年)中進士。后遇父喪歸家守孝。萬歷二十年(1592年)被任命為行人司行人。萬歷二十二年(1594年),高攀龍上疏參劾首輔王錫爵,被貶廣東揭陽典史。
萬歷二十三年(1595年),高攀龍辭官歸家,與顧憲成兄弟復建東林書院,在家講學二十余年。天啟元年(1621年),高攀龍重獲起用,被任命為光祿寺丞。歷任太常少卿、大理寺右少卿、太仆卿、刑部右侍郎、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。
天啟六年(1626年),崔呈秀假造浙江稅監(jiān)李實奏本,誣告高攀龍等人貪污,魏忠賢借機搜捕東林黨人。該年三月,高攀龍不堪屈辱,投水自盡,時年六十四歲。
崇禎初年(1628年),朝廷為高攀龍平反,贈太子太保、兵部尚書,謚“忠憲”。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二十三冊經部十七
底本: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第35冊?經部29?易類《易象正》·十六卷(福建巡撫采進本)明黃道周撰。道周字幼元,一字螭若,漳浦人。天啟壬戌進士。崇禎中官至少詹事。明...
[宋]都絜撰《易變體義》書籍介紹 〖易變體義〗十二卷。南宋都潔撰。潔字圣與,江蘇丹陽人,紹興進士,累官吏部郎中,太府少卿,淮西總領,知德慶府。潔父都郁。字子...
《周易淺釋》四卷,清潘恩榘著。有弟子林光迪跋,敘其師大意,以彖多言象,而變在其中;爻多言變,而象在其中。爻無所不包,舊說一概進入身心政治上去,而遺卻許多道理,不...
宋朱熹(1130-1200)撰,宋朱鑒(1190-258)編。哲學《周易》研究著作,二十三卷。朱鑒字子明,朱熹長孫,以蔭補迪功郎,官至湖廣總領。見《閩中理淵源考...
[宋]趙善譽撰《趙氏易說》書籍介紹 南宋趙善譽撰。善譽字靜之。釋經之作。是書流傳不廣, 故 《經義考》 稱已佚。今有 《四庫全書》據 《永樂大典》輯成本,但缺豫...
內容簡介《周易禪解》是智旭為了融合儒佛思想,47歲時所著。其以禪解《易》,一是從佛法的角度,用“約佛法釋”的形式,如一約果后垂化,二經秉教進修,一約佛果八相,二...
[明]錢一本撰《像象管見》 [明]錢一本撰《像象管見》書籍簡介 〖像象管見〗九卷。明錢一本(1539-1610)撰。此書不取京房、焦贛諸說,又不取陳摶、李之...
書名:《周易集解》又名《孫氏周易集解》依據版本:粵雅堂叢書作者:清.孫星衍(清代)孫星衍《周易集解》說明:此書成于嘉慶三年(1798)。自序稱,自王弼以老莊之學...
程迥,字可久,初家寧陵之沙隨,後徙餘姚,受經於嘉興聞人茂德,嚴陵喻樗。隆興元年舉進士,官德興縣丞,事跡具宋史儒林傳。宋史藝文志載,程迥著《古易占法》,《周易外編...
[元]胡震撰《周易衍義》簡介 十六卷,元胡震著。其書將成,胡震去世,由其子胡光大纂集而成。排列次序為乾、坤二卦卦辭下接以《彖傳》,繼以釋《彖》的《文言》,后為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