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六卷,宋項世安著。書成于嘉泰二年(1202年)。本書專門闡釋《周易》象辭。南宋慶元年間,項安世謫居江陵,杜門不出,專攻四書五經,寫成《周易玩辭》一書。此書不沿舊說,獨辟蹊徑,專門從《周易》的象與辭入手解釋《易》旨。自序以為,《周易》之道四,其實只有二,即象與辭,變是象之進退,占為辭之吉兇。不談象,就不能知變;不通辭,就不能知吉兇。故自述以得于程頤《易傳》者著為此書,卻不僅以義理,而兼談象數。馬端臨、虞集曾作序,盛推此書。
孝宗淳熙二年(1175年)進士,光宗紹熙四年(1193年)任秘書省(管理皇家典籍)正字,隔年為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。寧宗慶元元年出通判池州,開禧二年(1206年)起知鄂州,遷戶部員外郎、湖廣總領。及后以太府卿終其官職。慶元年間因謫居江陵,足不出戶,專事研究,于《左傳》、《周易》諸經皆有見解,項安世自謂其學得自程頤《易傳》,紀曉嵐評價:“安世之經學深矣,何可輕詆也。”嘉定元年(1208年)卒。有《周易玩辭》十六卷、《項氏家說》、《平庵悔稿》等。其生平可見于《館閣續錄》、《宋史》。
【臣】等謹案:周易玩辭十六卷,宋項安世撰。安世字平甫,松陽人。館閣續録載其淳熙二年同進士出身,紹熙五年除校書郎,慶元元年添差通判池州。陳振孫書録解題稱為太府卿,則所終之官也。事蹟具宋史本傳。振孫乂稱安世當慶元時謫居江陵,杜門不出,諸經皆有論說,而易為全書。然據其自述,蓋成于嘉泰二年壬戌之秋。自序謂:易之道四,其實則二,象與辭是也。變則象之進退也,占則辭之吉兇也。不識其象,何以知其變?不通其辭,何以決其占?又自述曰:安世之所學,蓋伊川程子之書也。今以其所得于易傳者述為此書,而其文無與易傳合者,合則無用述此書矣。蓋伊川易傳惟闡義理,安世則兼象數而求之,其意欲於《程傳》之外補所不及,所謂各明一義者也。馬端臨、虞集作序,皆盛相推挹,而近時王懋竑白田襍著中有是書跋,獨排斥甚力,至謂端臨等未觀其書,其殆安世自述中所謂以易傳之文觀我者歟?安世又有項氏家說,其第一卷亦解易,董真卿嘗稱之,世無傳本,今始以永樂大典所載裒合成編,別著於録。合觀兩書,安世之經學深矣,何可輕詆也。
乾隆四十二年二月恭校上。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14冊?經部08?易類
〖讀易紀聞〗六卷。明張獻翼撰。張獻翼字幼于,后更名敉。長洲(今江蘇蘇州)人。一說江蘇昆山人。喜靖中國子監生。為人放蕩不羈,言行詭異。而說《易》卻頗平正通達,篤實...
〖大易通解〗十五卷。清魏荔彤著。荔彤字念庭,河北柏鄉人。大學士裔介之子,官至江蘇常鎮道。是書乃其罷官后所作。其以為,畫卦與《河圖》《洛書》只能說其理相通,但不可...
〖周易口義〗十二卷。北宋胡瑗(993—1059)口授,弟子倪天隱記述。瑗字翼之,學者稱安定先生,泰州海陵(今江蘇泰縣)人,受范仲淹推薦,由布衣官校書郎,歷官太常...
易翼述信清王又樸撰。十二卷。《詩禮堂全集》本。此書解《易》,專主《十翼》之義,而兼采諸家之論以為說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指出:“是編經傳次序,悉依王弼舊本,而冠以讀...
[宋]都絜撰《易變體義》書籍介紹 〖易變體義〗十二卷。南宋都潔撰。潔字圣與,江蘇丹陽人,紹興進士,累官吏部郎中,太府少卿,淮西總領,知德慶府。潔父都郁。字子...
《周易本義通釋》為對易經的注釋書。元胡炳文撰。12卷,書前有延祐丙辰(1316)自序。此書據朱熹《周易本義》,折衷是正,并采諸家《易》解,互相發明,初名《精義》...
古籍簡介 《子夏易傳》,作者卜子夏。《子夏易傳》一為二卷,一為十一卷。舊本題卜子夏(前507一?)所撰。序:子夏姓卜名商,春秋末晉國溫(今河南溫縣)人,孔子的學...
底本: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第35冊?經部29?易類《易象正》·十六卷(福建巡撫采進本)明黃道周撰。道周字幼元,一字螭若,漳浦人。天啟壬戌進士。崇禎中官至少詹事。明...
《易原就正》書籍介紹 《易原就正》十二卷。清包儀著。儀字羽修,邢臺(今屬河北)人。順治間拔貢生。其自序稱:”早年聞有《皇極經世》,而無由求得其書。自順治辛卯(八...
書名:《周易集解》又名《孫氏周易集解》依據版本:粵雅堂叢書作者:清.孫星衍(清代)孫星衍《周易集解》說明:此書成于嘉慶三年(1798)。自序稱,自王弼以老莊之學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