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其出入以度,外內(nèi)使知懼。又明于憂患與故。無有師保,如臨父母,初率其辭而揆其方,既有典常。茍非其人,道不虛行。
【譯文】那些有異有同出入很大的事情要倚仗《易經(jīng)》推測來決定。行事和修身使用它都能了解自己所擔(dān)心的事情,又能表明憂慮、禍患與變故。不論任何地域都視為效法學(xué)習(xí)的寶物,猶如面對自己的父母,開始就要服從他的文辭并且考察那些與文辭相提并論的事物。既然存在著法則與規(guī)律,如果沒有這方面的人才,占卜技藝也不會在鄉(xiāng)村市集流行。
注釋:“出入”有異有同。《論衡·本性》:“密子賤、漆雕開、公孫尼子之徒,亦論情性,與世子相出入,皆言性有善有惡。”
? ? ? “以”憑借,倚仗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富國以農(nóng),距敵恃卒。”
? ? ? “度”揣度,估計(jì),推測。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巧言》:“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”
? ? ? “外內(nèi)”修身和行事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所謂方者,內(nèi)外相應(yīng)也,言行相稱也。”
? ? ? “知”了解。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:“宋宣公可謂知人矣。”
? ? ? “懼”擔(dān)心。《史記·汲鄭列傳》:“公卿皆為黯懼。”
? ? ? “無”連接詞組或分句,表示在任何條件或情況下都是如此,相當(dāng)于“不論”、“無論” 。《漢書·高后紀(jì)》:“無少長皆斬之。”
? ? ? “有”通“域”。地域,州城。《詩經(jīng)·商頌·玄鳥》:“方命厥后,奄有九有。”(九有:九州。)
? ? ? “師”效法,學(xué)習(xí)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(jì)》:“今諸生不師今而學(xué)古。”
? ? ? “保”同“寶”。寶物。《史記·周本紀(jì)》:“命南宮括、史佚展九鼎保玉。”
? ? ? “臨”面對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臨財(cái)毋茍得,臨難毋茍免。”
? ? ? “率”遵從,服從。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采菽》:“平平左右,亦是率從。”
? ? ? “揆”度量,考察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皇覽揆余初度兮,肇賜余以嘉名。”
? ? ? “方”相提并論。《世說新語》:“方于將軍,少為太早;比之甘羅,已為太老。”
? ? ? “典”法則。《呂氏春秋·孟春》:“迺命太史,守典奉法。”
? ? ? “常”永恒之物,規(guī)律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
? ? ? “茍”假如,如果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茍善其禮際矣,斯君子受之。”
? ? ? “人”人才。《左傳·文公十三年》:“子無謂秦?zé)o人。”
? ? ? “道”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
? ? ??“虛”鄉(xiāng)村市集。柳宗元《柳河?xùn)|集·童區(qū)寄傳》:“之虛所賣之。”
聲明:本文系轉(zhuǎn)載,由趙庚白原創(chuàng)發(fā)布于新浪博客,轉(zhuǎn)載請聯(lián)系原作者。趙先生博客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5291706076